在談論白飯魚是否即是吻仔魚的時候,
首先要明白這只是某地方的民間俗稱, 而俗稱通常只是某類魚的統稱,
不是科學性的分類名詞。
而隨時代變遷, 地方之間貿易文化互為影響, 俗稱又會互相混為一談, 或互通。
吻仔魚
首先講吻仔魚(魩), 是台灣民間的俗稱,在福建及台灣亦有稱之為白飯魚。
經台灣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指出,吻仔魚泛指所有剛出生不久的小魚,
大致分為兩類,秀姑巒溪等東部溪流特有河海洄游的小蝦虎魚屬於溪吻仔,
另一類指的是海水魚鯷魚Engraulidae和沙丁魚的小魚。
首先是指鯷科魚(即魩、鱙,台漁業又俗稱鮆科)的仔稚魚:
魩、鱙均是鮆科魚類,魩是鮆科魚類仔稚魚。體長約在4 cm以下,體色透明者稱之為魩,
體長約在4 cm以上,體色逐漸呈現黑色且有銀色縱帶者稱之鱙。
當中又以日本鯷(日本鮆)(
Engraulus japonicus)產量最多,是洄游性魚類,它們會成群洄游南下至台灣附近海域產卵。
仔稚魚俗稱『魩仔魚』,是其他大魚的重要餌料,也是台灣民間美食,俗名『苦蚵仔』。
在在撈捕魩、鱙之餘, 一定會有其他小魚混雜其中成為by catch, 包括其他大、小魚類的仔魚,
仔魚形態與成魚不同, 一般看上去和鯷會相似, 特別是經處理過後。
其次吻仔魚又是指某類蝦虎魚仔魚的統稱。
主要是指台灣東部溪流特有河海洄游的小蝦虎魚屬的溪吻仔,
特別是瓢鰭蝦虎的仔魚。於是台灣魚迷便以瓢鰭蝦虎魚苗俗稱吻仔魚。
所以單是在台灣, 吻仔魚已是指很多不同的小魚。
白飯魚
首先又要明白, 白飯魚其實也只是通稱, 最早是指用來送白飯的小魚。
一個說法是:
『白飯魚係鰓口科嘅一種魚,廣東人鍾意用佢送飯食,所以叫白飯魚。』--維基
鰓口科, 即文昌魚(如
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
我不知這說法是否『曾經』屬實, 可能上幾代, 當文昌魚仍可大量撈捕時, 一般人都以它送白飯, 所以成為白飯魚一份子。
但文昌魚數量已大減, 現在應該不會是普遍日常送飯的小魚了。(文昌魚是否是魚不在此討論範圍。)
白飯魚另一所指是, 銀魚科Salangidae, 如中國銀魚
Salanx chinensis (異名
Leucosoma chinensis白肌銀魚)子及有明銀魚
Salanx ariakensis
不過如果現在大家有去街市走走, 你會發覺街市標名『白飯魚』的,
特別是曬成銀魚乾的, 往往不是銀魚, 而是鯷魚, 亦即是台灣的吻仔魚。
大家要明白, 香港漁業式微, 現在香港的『漁獲』, 很多時是向大陸漁民買回來,
大陸漁民, 如潮汕漁民說的白飯魚, 可能即是台灣的吻仔魚。
又或者, 香港買手, 將買回來的吻仔魚, 和以前銀魚混為一談, 統稱為白飯魚,
所以, 在時代變遷之下, 香港的白飯魚, 又可以是指台灣的吻仔魚了。
反正是送白飯的小魚, 便是白飯魚了。
所以, 要談白飯魚與吻仔魚之關係, 要了解一下民間俗名的來源, 及時代變遷, 俗名所指亦會有所不同。
等於現在俗稱的『班腩』, 有幾多真的是石班類的腩呢?
REF:
http://home.cityfamily.com.tw/disc/2005/disc-cont.asp?sno=S19990628010&year=2002&no=2145&todo=by_un&keyword=TINGSIR
http://www.tfrin.gov.tw/ct.asp?xItem=159432&ctNode=1225&mp=1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family.php?id=F095
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E7%99%BD%E9%A3%AF%E9%AD%9A
fishbase
[
本帖最後由 SimFish 於 2012-7-6 19:55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