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mathew 於 2017-11-16 06:55 發表
又引申一個問題, 所謂"自古有之"/原生的界線為何?
人類活動, 那些歸入自然, 那些為"人為"又如何界定?
未有明確界線/定義, 難以循此方向討論"原有生境"
我個人覺得,就香港而言,所有人類活動都唔應該視為自然
包括幾千年前開始既開墾耕種,其實都係人類改變緊自然界
按此定義,原有生境,指7500年人類未入香港前既狀態
我反而覺得最需要釐清既,並非“何謂原生”
而係“點解要保育”,以及“保育既目標係乜”
大家口講conservation,但其實conserve緊乜嘢?
先退一步,稍為梳理一下華南地區過去幾千年的natural history
綜合過去研究,華南地區過去主要應該係林
低窪地區可能會有濕地,高山可能有草地,但面積相信唔大
形成既原因同生態結構,亦應該同今日所見既唔同
人類出現後,斬走大半林木,開墾農田
破壞原有生境既同時,製造咗各種各樣其他habitat
今日見到既草地、荒廢農田、稻田、荒地,好大可能本來唔係咁樣
然後久而久之,又有一大堆可以喺新生境生存既物種遷入
而呢堆物種,未必一定係一般人想象中強悍、廣佈既外來種
甚至當中唔少同樣受威脅
大家都有共識
香港係無可能返去7500年前有老虎大象、低地河流年年氾濫既狀態
而香港今日見到既所有生境,都已經同7500年前完全唔同
當所有嘢都係新既時候,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conserve...........
咁conservation如果唔係以conserve為目標,應該點做?
Maximize biodiversity? Maximize ecosystem services? Increase ecosystem resilience?
[
本帖最後由 Aland 於 2017-11-16 10:46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