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Aland 於 2018-10-29 22:56 發表
我又覺得過去填海計劃未必無參考價值
誠然,東涌灣、大蠔的河口生境,很難比擬
但沙螺灣、竹篙灣一帶岩岸,其實面對的環境與填海後的坪洲相約
坪洲東灣是個沒有大型河口的沙底內灣, 而內灣的入口是大浪區, 這種生境在香港是很少見, 相信會有不少特別的底棲動物~~~
暫時我的計劃是11月尾才做第一次東灣的底棲調查, 到時看看有甚麼發現~~
理論上,海浪如被人工島buffer
不能抵受大浪的物種,應該會取代能夠抵受大浪的潮間帶物種,導致多樣性減少
但這需要empirical evidence去support
否則支持填海者,大可以聲稱保留島嶼海岸線之下,對潮間帶生物無影響
尤其以東大嶼都會規模,肯定會有妥善的污水處理設施
以我現時的資料, 填海後會令某些品種大量增加; 而大浪物種的影響方面, 我手上暫時沒有任何實質的証據。
跟據過往填海的情況, 填海的過程一定會污染附近的海床 (港珠澳大橋就是一個近期的例子)
另外,無論政府定民間組織,都認定西部海域生態價值較低(某程度上亦是事實)
反對明日大嶼如果要打生態牌
需要證據證明保護坪洲/喜靈洲/交椅洲岩岸生態的必要性
Compile species list是好開始,但暫時最有力的論點始終是海豚/雙足蜥
西部海域生態價值是否較低很難講, 因為大體上屬於江口的生境, 有低鹽度和多沙泥等的獨特性, 應該會有一些品種只在這區域出沒
這裏是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理應以環境/生態的角度去發聲, 然後交由大聯盟/報章/政黨將不同界別的聲音歸納整理, 以達最佳的分工
雙足蜥是陸生生物, 填海沒有直接影響; 而海豚被認定為活動範圍大, 填海會覺得是只會減少一部分活動範圍, 所以這兩個物種只會為工程增加少許限制, 不會令工程取消
Species checklist應該可以較客觀判斷生態價值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