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明報專訊
擁有珍貴珊瑚群的西貢 海下灣海岸公園出現生態失衡,300多個珊瑚群體被大量海膽及海螺侵蝕,漁護署日前宣布本月起關閉海下灣3個珊瑚區的其中一個,為期1年,讓其復元。雖然關閉範
圍面積僅100平方米,相當於一個1000多方呎的單位,但這是海下灣海岸公園設立11年來,首次關閉部分水域。
有環保團體指出,生態失衡是政府容許持牌漁民在公園內捕魚的結果,過度捕魚令海膽及海螺的天敵「青衣」數量銳減,海膽及海螺大增,最終令珊瑚群遭過度侵蝕。
300多珊瑚群落底部被噬食
這次是政府自96年設立該海岸公園以來首次關閉公園水域,關閉範圍為100平方米(見圖),佔公園面積15%,屬於公園3個珊瑚區其中之一。全港4個海岸公園中,只有海下灣與東平洲擁有重要珊瑚群落,前者有全港88種石珊瑚中的64種。
漁護署日前宣布關閉上述水域1年,禁止所有人士及船進入,以減少人類活動對珊瑚的影響。發言人指出,去年4月公園範圍內長刺海膽及果核螺的數量暴增,自然生態失去平衡,該區有300多個珊瑚群落底部被噬食,部分受損較嚴重的珊瑚,底部被刨蝕呈蘑菇形狀。
環團籲禁海岸公園內捕魚
發言人續指生態失衡原因未明,署方過去數月已採取措施,包括把倒塌的珊瑚移正、穩固較脆弱的珊瑚、清除長刺海膽及果核螺各2萬多個,目前情已受控制。在一年觀察期內,署方會定時派員潛水監察,跟進珊瑚康復情。
不過,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環境保護主任朱炳盛指出,長刺海膽和果核螺一直存在海洋中,有青衣等魚類制衡數量,但現時青衣在海下灣水域中已近乎絕,兩種生物失去「天敵」,遂大肆繁殖,破壞珊瑚。基金會今年初曾發表研究,指海下灣的珊瑚魚重量屬全球最低水平,魚類重量在10年間下跌逾50%,品種減少,反映過度捕魚情嚴重。
朱認為,關閉珊瑚灘並非治本之法,呼籲政府禁止在公園內的捕魚活動。
漁護署回應指出,該海岸公園仍有約200多個捕魚牌照,容許傳統漁民捕魚是基於歷史因素,隨時間過去,這些不可轉讓或世襲的牌照會進一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