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
波子蟹最令人印象深刻是其千軍萬馬的氣勢。
技術及器材所限,拍攝不到千軍萬馬的氣勢。
因為大多數波子蟹,一見有人走近,便會施展遁地奇功,隱沒於泥土中,
整個藍色兵團突然消失於地平線上。
唯有守株待兔,靜候個別波子蟹走近讓我拍攝。

據資料說波子蟹會對29-33米外的人有反應,亦等於牠的視線角度2.2-3.2°
若走太近便會自動消失。
若幸運地遇上少數個別較友善的波子蟹,沒有即刻遁地避開,
便可以趁機會拍攝一些近距離照片。
以下照片便是在退潮的泥灘上曝曬了大半天變燒豬後的收獲。
形
首先出場的是一隻大如龍眼般大的波子蟹,比一般波子蟹大一點。
雖然牠沒有逃避鏡頭,但仍會小心奕奕地擺出防衛姿勢,
螯足貼在面部,猶如拳手以拳套護面一樣。
也如昭君出塞,猶抱琵琶半遮面。
波子蟹(又稱和尚蟹),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會地區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蟹類,
西半球地區沒有波子蟹。全世界現時發現有四種波子蟹。
香港的波子蟹是長腕和尚蟹,Mictyris longicarpus。
和尚蟹是台灣的名稱,因其圓形頭胸甲,像剛剃頭不久的和尚頭。
在香港,因牠似一顆走動的波子,而被俗稱為波子蟹。
波子蟹在很多方面都和一般螃蟹不同,所以自成一科:和尚蟹科。
牠的特別之處包括:
1)潮退之時,會成群從泥穴中走出地面,集體攝食;
2)遇險時,會以獨特方式鑽地洞藏身,像隱者般突然消失;
3)是少數向前走動的蟹,並非橫行;
4)球體形頭胸甲,腹部尖公圓乸的一般蟹性徵不明顯。
食
波子蟹地表活動最主要的活動是攝食,佔活動時間百分之九十以上。
地表活動時會聚集成群,群內並無組織、沒有領導者。
波子蟹攝食方式分兩種:
1)地表攝食:即在潮退時見到的波子蟹群的活動。
以成年的雄蟹為主。成群藍色蟹集體行動,形成一大片藍色兵團。
2)隧道式攝食:幼蟹及抱卵雌蟹很少在地面攝食,而是藏在地洞中,
用前螯伸出攝食伸出土表挖取泥土攝食。
波子蟹的攝食方式和招潮蟹差不多,都是濾食砂泥中的有機物及藻類。
牠們口中含水,將砂泥挖向嘴部,砂泥和有機食物在水沬中因不同比重會分開,
波子蟹攝食水沬中的食物,而砂泥便會擠成小圓粒排走,排走的泥粒被稱為『擬糞』。
將濾食過的泥濘搓成『擬糞』其實是一個記號,表示這泥團已濾食過,
不用花時間重覆濾食。
這隻波子蟹從水中出來便不斷濾食,遺下背後一顆顆的『擬糞』。

曾有研究在香港三處受保護的泥灘觀察波子的攝食行為。
蟹夏季時,波子蟹會在潮退前一至兩小時已出來集體在水邊遊走攝食。
在冬季,出來的蟹數目會較少,個別在潮退時或之後才出來,不集體行動,
而是在洞邊攝食。
大熱天時,在水邊攝食比較清涼吧。
俗語有『鬼食泥』,原來泥真係食得,『蟹食泥』,食得津津有味。
波子蟹要靠口中的水分開泥及食物。
如果口中的水用完了,是不是又要回水中吸水呢?
不用如此麻煩,原來牠們可靠頭胸甲後緣及腹部第一節的剛毛,
利用毛細作用從潮濕砂土中吸水,經由鰓室送入口中補充,
而不必完全依賴口器直接取水。
很先進的設計!
頭胸甲後緣的剛毛,可以幫助吸濕泥中的水份,送到口中。
行
波子蟹採用了向前行方式的行走速度,高速時約每秒10cm,在蟹類中不算快。
邊行邊食,速度是有限了。
波子蟹身體圓形,『腳較』可容許較大的步足前後方向活動,令牠可能向前走動。
波子蟹走動短片
逃
波子蟹另一獨特之處是『遁地』消失。
其他穴蟹都是在洞口附近活動,遇險即飛奔躲回洞中。
波子蟹卻是可以隨時隨地鑽一個地洞藏身,這絕活令牠可以四圍走,活動範圍更大。
牠們鑽洞的方式是以身體傾倒一邊,然後以螺旋方式鑽動身體,步足一邊挖泥,如是濕泥,幾秒間便可隱沒於泥沙之下,不留痕跡。
如在乾地,鑽洞便會花長一點時間,不過也是花多幾秒。
個人觀察,牠們很多都是『右撇子』,即以右邊身傾斜鑽洞,逆時針螺旋轉鑽入泥土中。
偶然才見到有一隻以左邊身鑽洞的波子蟹。
這一隻也是以右傾螺旋轉,鑽入泥土中。
這一隻波子蟹鑽洞後,不急於用泥掩蓋洞口,讓我拍多幾張照片。
水
潮漲時,波子蟹會待在水中地底,但牠們在水中從事何種活動,到目前為止尚不清楚。
特別是牠們的交配記錄,兩百年來也只有一次,
因此有生物學家認為牠們的交配是在水中進行。
在地上的波子蟹四處走的波子蟹,還有水中的神秘面紗未被揭開。
不知何時,可以看到水中波子蟹的另一面呢?
鳴謝Vivian 及深藍仙人指路,
讓我可以拍攝到可愛的波子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