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Blackdogto資料提供。
香港總面積:1 104 km2(1)
所以香港全部特有種的 Extent of occurrence 肯定少於瀕危(EN) 要求的5000 km2(1)
另一資料:
香港總面積1102平方公里
港島和鄰近島嶼81平方公里
九龍 --- 47平方公里
新界 --- 陸地747平方公里
新界 --- 離島227平方公里
(大嶼山146平方公里 其他佔81平方公里)
自一八八七年以來填海所得土地 --- 66平方公里
所載數字為截至二零零三年三月底時已公布的數字 (2)
原帖由 littlelittle 於 2008-6-15 00:06 發表
唔止一種甲蟲係大嶼山某條澗特有,全世界其他地方都無。
嘩, 全世界得大嶼山一條澗有, 直接可以申請入極危(CR)啦,
因為成個大嶼山面積都係146 km2咋嘛。
條澗點計, 都小過CR B1中的Extent of occurrence <100km2準則喇。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A taxon is Critically Endangered when the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it meets any of the following criteria (A to E), and it is therefore considered to be facing an extremely high risk of extinction in the wild:
B. Geographic range in the form of either B1 (extent of occurrence) OR B2 (area of occupancy) OR both:
1. Extent of occurrence(意思:分佈範圍) estimated to be less than 100 km2,
and estimates indicating at least two of a–c:
a. Severely fragmented or known to exist at only a single location.
b. Continuing decline, observed, inferred or projected,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i) extent of occurrence
(ii) area of occupancy
(iii) area, extent and/or quality of habitat
(iv) number of locations or subpopulations
(v) number of mature individuals.
c. Extreme fluctuations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i) extent of occurrence
(ii) area of occupancy
(iii) number of locations or subpopulations
(iv) number of mature individuals
OR
2. Area of occupancy(意思:棲息面積) estimated to be less than 10 km2, and estimates
indicating at least two of a–c(same as above) (3)
如此類推,
香港總面積1104km2, 香港的溪澗生物, 如果是特有種, 又只分佈於幾個地點,
例如林氏細鯽和香港鬥魚,
其 “Area of occupancy” 可能符合極危等級中< 10 km2, 即CR B2準則。
只要符合埋a、b、c其中兩項, 即可列入極危(CR)級別。
重有果隻冇乜人理既鮑氏雙足蜥, 全球只得香港三個小島出現過, 點計都可能是極危(CR), 或起碼瀕危(EN)。
以上提及的特有蛙、蜥、魚、就算唔係極危(CR), 如Blackdogto 所說,
座底都可以申請列入瀕危(EN), 連盧文氏樹蛙咁出名, 至少有幾位專家研究過,都冇入到。
不過研究資料據聞被籠斷,外間研究員很難取得相關資料, 特別是人工遷移後的地點及成功存活數目。(4)
究竟係香港冇人去爭取保護特有種, 定冇人有足夠資料去確定a、b、c準則的要求呢?
是但一樣, 都反映冇人or 少人去研究的事實, 原因可能係搵唔到食, 冇資源經費。
偶有學者經研究後提出建議, 亦得不到政府的反應。
例如HKU Prof. Dungeon亦提出過將香港鬥魚列入受保護名單, 不過好像沒有政府部門有反應。
海水魚類方面, 香港沒有特有種, 而且以前漁業昌盛, 很難將某種魚列入保護例條,
因為漁網一網打盡, 唔識分邊d可以撈, 邊d唔撈得, 所以唯有靠以保護海域來保護海洋資源。
現在香港漁業己步入式微,(因為本地的魚獲已所『漁』無幾),
很多漁民亦轉營海魚養殖, 大眾的海洋保育意識亦大大提高,
其實是時候檢討一下保護飽受濫漁的魚類及海洋生物。
幾位大學學者亦早已提出過擴大海岸公園範圍, 及取消公園內可持牌捕魚的政策,
即將海岸公園擴大之餘, 還要轉變真正的禁撈區(No TAKE AREA), 才能保護到香港越來越少的海洋生物。
不過政府多年來, 也是沒有甚麼反應。只是應酬式的開多一個半個海岸公園,
對禁漁區甚至禁撈區建議仍是沒反應。
反而, 由HKU Prof. Sadovy 主持的IUCN專家小組,
成功將蘇眉及龍躉列入CITES II中, 香港政府才被動地修改《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
將兩魚列入受保護名單中, 近年同一情況的魚是某屬的海馬。
反映香港政府只對國際條約有被動式的反應, 對本土的學者及研究員,
甚至NGO的呼籲, 大都是置若罔聞。
所以不要妄想政府會主動改善香港的物種保護情況。
睇嚟, 香港政府都係怕外國勢力多過聽本地學者及NGO的話,
可能先要有人將香港多種特有種列入IUCN 紅色名單, 最好入埋CITES,
咁香港政府至會做返d嘢。
(1)
http://www.gov.hk/tc/about/abouthk/facts.htm
(2) 参考文献: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統計局
(3)
http://intranet.iucn.org/webfile ... listcatsenglish.pdf (P.20)
(4)
http://www.ngensis.com/RTF/RTF.htm
[
本帖最後由 SimFish 於 2008-6-15 13:27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