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8日早上天色陰暗,雖然燕鷗還有約兩星期才回歸,
但是也決定到塔門走一趟,看看有沒有早來的鳥,
或者好運遇上一些遷徙鳥也說不定。
八時二十分到達馬料水碼頭,船未到八時半便啓航,
沿途只有白鷺和麻鷹,白腹海雕不在家,
好在茘枝莊有一隻魚鷹作補贘。
由於坐的是快船,九時半之前便到達了塔門,
遠遠見到大紅的花牌和各種裝飾,才醒起今天是天后誕,怪不得那麼熱鬧。
魚排上也架起了久遺了的中式風帆作裝飾。
登岸細閱資料,原來正逢十年才辦一次的太平清醮,實在是難得的偶遇。
沿海小路旁有扎作的天后和八仙像,手工不錯。
呂洞賓的神情非常瀟洒...
但是背後的寶劍竟然沒有劍鞘,或許由於怱怱出門忘了,只好用磁力法術吸住。
相比之下,荷仙姑的神情就顯得比較拘謹,好像有點心事。
貴為皇族,天后娘娘當然時刻都要保持莊嚴肅穆,才可以稱得上「德配天地」。
八仙後面有個大怪獸頭,當時以為是魚,回家查資料才知那是麒麟。
一艘船載著大批人靠岸,船頭有白色醒獅和穿著紅藍兩色漁民服飾的女士。
她們手執船槳,一面做出划船的動作,一面喊著「嘿嘿嘿!嘿嘿嘿!」,三字一句。
會不會是因為傳統上漁民要划船到天后廟參拜,雖然現在的機動船不用划,
但是仍要像徵式地做一點動作?
不用船槳,也可以用小旗代替。
之後又駛來另一艘船,女士的製服是黃色、橙色和黑色的,
醒獅也是相襯的黃色。
不用船槳和小旗,揮揮手也可以?
噢,原來她們也是有船槳的!
這船不在大碼頭靠岸,而是直接駛到右方天后廟前的小碼頭去。
如此上鏡的服飾,馬上謀殺了不少記憶卡。
走過小碼頭那邊看看,咦!連外國人也懂得來這裡趁熱鬧?
數十年前不少塔門居民到外國謀生,剛才在大碼頭那邊就見到世界各地都有人捐款,
資助今次打醮活動,不知這些外國人是回郷探親還是來觀光呢?
原來供奉天后娘娘的花炮(圖中紅色的扎作物)多數都在這小碼頭上岸。
除了花炮之外,還有燒豬、水果等其他祭品。
花炮登陸之後,隨行的人也會跳跳舞,服飾和舞步都百無禁忌、中外不拘。
當然還有傳統的划船動作。
花炮就是沿著這條小路送上天后廟,
堆滿了廟的周圍。
一座花炮比人還要高,上面放了不少扎作物,
有花、燈、人偶、銅錢、龍鳳等,主調都是紅色或粉紅色。
花炮上方有一艘四枝桅杆的金色風帆,帆的佈局似乎是歐美的設計,
好一個中西合璧!
打醮必有神功戲,戲棚就設在村尾的水泥地廣塲。
座位不少,足可以容納一、二百人。
節目表說當日已是太平清醮的最後一天,
下午一時半舉行「抽炮」活動後便完結。
塔門居民人數日漸減少,由島上房屋荒廢的數目便可知一二,
這次活動的經費大多是向已經移居其他地方的人募捐而來。
再過十年之後,在塔門長大的一群人數目相信又會更少了,
他們的下一代會不會回來,到時的太平清醮又會是何等光景呢?
[
本帖最後由 BWA 於 2009-4-20 04:07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