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問題主因係因為主流思想的根本問題: 香港地方只是那麼小, 冇可能容納咁多人, 經濟(GDP)亦唔可以永無止境地增長下去. 我哋好應該檢視人口政策 (包括每日入境旅客數目). 有時一定要犧牲一啲嘢: 好似好多人都好羨慕的新加坡咁, 人均居民面積可以係900平方尺(之類), 但我一位法國朋友的結論是: 毫無天然的地方, 哪裡都是人工化的或者是購物商場. 問題係你keep住人口喺某一個數目, 你就預咗要犧牲(例)唔好咁無聊去深究香港會唔會俾上海北京"超越"(因為上海北京地大, 那是遲早必然發生的事--除非又打仗. 而且每一個城市都應被看成獨特的個體, 根本沒有誰"超越"誰). 香港人(及政府)應重新思考想要一個怎麼樣的香港. 而唔係仲停留喺殖民地時那種沒有明天借來的土地借來的時間嗰種思維模式.
我唔會怪國內移民旅客甚至"雙非"(雖然有啲真係好令人討厭), 因為將心比己都會咁做(90年代也有很多港人移民多倫多&溫哥華, 道理一樣), 要怪只怪自己的政府同立法會無能, 冇吉士修例. 法治社會的原意是法例不是一塊一成不變的銅板, 而是一塊與時並進因應需求而變的東西. 唔係終審法院幾個法官一錘定音唔改得. 幾條友去定奪法例的意義唔係叫法治. 而家唔駛50年都變啦, 我都唔明點解仲唔夠膽去改基本法居港權嗰條. 國內移民旅客只成為轉移視線的代罪羔羊, 歸根究底是我們的政府及政客和制度的無能.
另一個問題係經濟. 好簡單: 君不見山卡啦會有劏房? 一日有官商勾結, 一日大貪官可以落嚟洗黑錢買樓, 一日仲係咁多香港人不事生產只靠炒賣為生, 問題一日都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