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團體回應漁護署助理署長沈振雄有關管海馬言論
據10月25日報導,漁護署助理署長沈振雄就龍尾人工沙灘發現有管海馬族群有如下言論:『近日保育人士關注的管海馬在香港屬於中度常見,並稱管海馬主要生活在海澡、珊瑚密集地區,龍尾水域並非管海馬主要棲息、繁殖地。』
環保團體對掌管香港自然護理事務的高官有此翻言論感到驚訝及極不同意。
沈振雄指的文獻,應該是指2000年港大出版社出版的Reef Fishes of Hong Kong, 書中指出管海馬在香港屬於「中度常見」。
然而該書的前言已說明書中所有魚類皆搜集及拍攝自1995年至1999年。
而參考資料則來自80-90年代其他文獻。
所以該書的資料只可以作為2000年以前的參考。
對於現時香港管海馬的狀況,應該盡量參考最新的文獻及權威資料。
國際保育聯盟(IUCN)於2003年,在紅色名單中特別提到香港管海馬的情況如是:
"For example,in Hong Kong traders reported that local seahorses,while common 30 years ago,were rarely found in 2000,with the decrease in availability attributed to habitat destruction and pollution"
Source:
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10075/0
即是指出,香港的管海馬在2000年,因為棲地被破壞及污染,已經罕見。
另外,香港海洋公園去年公佈其保育基金贊助的一項全港首個海馬普查報告指出,共發現5隻海馬在本地水域出沒。
Source:
http://www.opcf.org.hk/tc/press-detail.php?id=32&pp=c
一個全港性海馬普查也只是發現5隻海馬,無論如何,也不能稱之為「中度常見」,應該是十分罕見。
另外,關於管海馬棲地生境, 國際保育聯盟亦有提及:
"This species is found in shallow inshore waters up to 40–50 m deep; mangroves; seagrass beds; estuaries; and on steep mud slopes”
即是包括紅樹林、海草床、河口及斜泥坡。
漁護處助理處長沈振雄指『管海馬主要生活在海澡、珊瑚密集地區』,不但與世界權威資料不等,亦和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成員在經過4年實地在龍尾灘觀察管海馬族群事實不等符,龍尾灘符合了河口及泥坡的棲息條件,連續4年的發現,及至少4隻大小管海馬同時出現的族群,充分証明龍尾灘是這管海馬族群的重要棲息及繁殖地。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及環保團體認為對漁護處助理處長沈振雄不實的言論,會嚴重誤導公眾人士,刻意淡化龍尾灘及管海馬的生態價值,感到遺憾及憤怒,要求沈振雄收回有關言論及各公眾致歉。
附錄:管海馬生態資料
管海馬體色多變,由黑色、淡黃至橙色都有,目的是與周圍環境融合,以達至保護色作用。管海馬對棲地很『忠心』,通常不會遠離『居所』,所以流動性不高,加上繁殖力偏低,懷孕時間長等特性,容易受環境改變而影響其族群的生存。
管海馬的棲地包括河口地帶的軟底泥灘,龍尾泥灘及旁邊的蘆慈河提供了管海馬合適的棲息條件。人工泳灘的舖沙及蘆慈河改道工程,將徹底毀滅香港一個珍貴的海馬繁殖地。
40年前,海馬仍是香港常見魚類,因為棲地不斷被污染及破壞,加上長期濫捕,至2000年,海馬在香港己成為罕見魚類。全球海馬數量,亦因同樣原因在過去幾十年急速下降。1996年,海馬已被國際保育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2002年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中受保護物種。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香港需要盡力原地保育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