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再次誤導公眾 玩弄數字稱瀕危管海馬屬本港常見
又空口說白話稱『成功預演』遷移龍尾生物
早前漁護署發表聲明指據2001年王2012年期間的全港珊瑚普查,錄得103隻管海馬,企圖以此數字說明本港管海馬是度常見,守護龍尾大聯盟認為漁護署又一次玩弄數字,誤導公眾,意圖混淆管海馬在香港的稀有程度。
事實是,珊瑚普查錄得只是『次』數,並非『隻』數,即12年共錄103次管海馬出現紀錄,即是平均每年只錄得8.5隻管海馬出現,即漁護署引述的資料,本身在數字上也顯示管海馬在本港絕對稱得上是『極為罕見』。
另外,根據2011年海公園公佈其贊助的全港海馬普查,也只是錄得共5隻海馬,同樣証明海馬在本港水域屬於『極為罕見』。
漁護署稱管海馬在本港屬『中度常見』明顯與事實不符。
全球海馬數量,在過去幾十年急速下降。1996年,海馬已被國際保育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2002年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中受保護物種。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成員最早於2009年,在龍尾灘發現4隻兩大兩小的海馬,包括體長4cm的幼魚及10cm的成魚,同屬為管海馬(學名:Hippocampus kuda) 。自此直至今10月,論壇成員已多次在同一地點發現有不同大小的管海馬,也發現過自然死亡的個體,充分顯示龍尾灘是一小族群管海馬的棲息及繁殖地。
2011年,香港已成為國際性《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地區,根公約,香港需盡力,包括立例等措施保護瀕危生物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確保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守護龍尾大聯盟呼籲政府將龍尾及附近海岸列為海岸公園,以符合《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要求。
另外,漁護署聲稱今年中,己『成功預演』遷移龍尾生物,但完全沒有提供相關遷移方法、物種數目、觀察期、存活率等數據,空口說白話,等同兒戲。守護龍尾大聯盟要求署方公開有關數據,讓公眾人士進行監測。不少學者己指出,將生物人工遷移,需要長期科學性研究,或需數年時間,方可下結論稱是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