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此機會多談一點,希望喚起大家對本地淡水蟹的關注。
香港有紀錄的初級淡水蟹有4種, 分別為:
鰓刺溪蟹 (亦有稱鰓刺隱溪蟹)
Cryptopotamon anacoluthon
香港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hongkongense
尖肢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aculatum
鐮刀束腰蟹
Somanniathelphusa zanklon
有趣的是, 上述4個物種都是香港特有種(Endemic to Hong Kong), 當然其模式標本同時也是取自香港, 模式產地自然也是香港。然而, 筆者傾向相信以上至少有部分品種於深圳等華南地區亦有分佈。
鰓刺溪蟹早於1918年已被發表(Kemp, 1918),特徵是前側緣包括外眼窩角在內有2隻銳齒(見下圖)。由於全球分佈狹窄及生境受威脅,本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被評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Fellowes 等人(2002)亦將鰓刺溪蟹評定為屬於Potential Global Concern。鰓刺溪蟹在本地分佈頗為廣泛,但似乎只於清澈、無污染、水溫較低、流速較高的礫質河溪出沒,而不偏好低地河流及靜止水體。另外,本種同時亦可適應不同海拔的生境,筆者就曾於海拔700米以上的山溪及新界東北的低地河流目睹本種。與生境近似的香港南海溪蟹相比,本種甚少上陸,大部分時間逗留在水體當中,但亦可見與香港南海溪蟹或共棲(Sympatric)。在個別低地河溪,筆者亦曾錄得鰓刺溪蟹與鐮刀束腰蟹共棲的紀錄。
香港南海溪蟹於1940年被發表(Shen, 1940),特徵是紅色的甲殼,筆者於野外曾觀察過鮮紅色、暗紅色、甚至偏紫色的個體。香港南海溪蟹的體型亦明顯較鰓刺溪蟹及鐮刀束腰蟹大。雖然生境與鰓刺溪蟹接近,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本種卻被評為無危,而Fellowes 等人(2002)則將香港南海溪蟹評定為屬於Potential Global Concern。香港南海溪蟹分佈遍及港島、新界及大嶼山等地,同樣出沒於清澈無污染的礫質山溪,但與鰓刺溪蟹不同的是,本種似乎有大部分時間於陸上度過,喜於濕潤泥土挖洞棲息。筆者曾目睹香港南海溪蟹於陸上進食竹節蟲屍體,更曾於新界中部目睹一隻香港南海溪蟹爬樹,原因暫時不明(見下圖)。
與香港南海溪蟹十分相似的尖肢南海溪蟹於較近期的1997年被發表(Dai, 1997)。然而,筆者一直未能找到刊於文獻的尖肢南海溪蟹的活體彩色照片,當然亦未有在野外觀察到。尖肢南海溪蟹在文獻中亦極少出現,筆者已知的包括Dai (1997)及中國動物誌(節肢動物門: 甲殼動物亞門: 軟甲綱: 十足目: 束腹蟹科及溪蟹科)。本種似乎未有被其他全港性或地區性的生態調查或環境影響評估(EIA)錄得。目前亦尚未有針對尖肢南海溪蟹的相關生態研究,其習性或會與香港南海溪蟹接近或類同。總而言之,本種可謂香港最為神秘的淡水蟹。
餘下的鐮刀束腰蟹在1992年由Ng and Dudgeon (1992)發表。特徵是前側緣包括外眼窩角在內共有4隻銳齒(見下圖)。本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評為瀕危物種(Endangered)。Fellowes 等人(2002)亦將鐮刀束腰蟹評為屬於Potential Global Concern。本種的體色在個體間差異甚大,常見的一般是棕色、泥黃色、或淡綠色,但也有例外。筆者便曾在新界北一條滿佈源自細菌的氧化鐵沉積物的河流,看到一近乎橙色的個體(見下圖),另外亦曾於新界西發現一隻紫色的成年雄性個體(見下圖)。初步所見,本種的體色似乎頗受棲地的條件及環境影響。有趣的是,本種的成年雄性的螯大小不對稱(見下圖),即其中一個螯會明顯大於另一個,其生態學意義暫時不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內有關本種的描述指"This species is very hard to find and collect in Hong Kong.",但據個人觀察所得,本種廣泛分佈於香港的低地生境,包括南大嶼、北大嶼、元朗區、北區以至大埔區。筆者亦曾經於十分接近深圳河的地點找到本種的個體,因此鐮刀束腰蟹很有可能同時分佈於內地。與其他香港已知的初級淡水蟹相比,鐮刀束腰蟹的適應力相當強,可忍受一定程度的水貿污染,對其他物理條件,如酸鹼度及溶解氧量(Dissolved Oxygen)等的要求亦不嚴格。鐮刀束腰蟹亦可棲息於不同生境,包括礫質及泥底河溪、沼澤、農地、污水渠、溝渠等,亦可離水步行一段相當的距離。本種一般只在低地棲息,但筆者曾於一條位處海拔400-500米的小溪發現一個相當大的族群,而且個體密度相當高,小溪內與鐮刀束腰蟹共棲的是平頭嶺鰍,這個奇怪的分佈實在令筆者摸不著頭腦。與其他初級淡水蟹相比,鐮刀束腰蟹在香港所面臨的威脅最大,因為其分佈的低地大都是不受法例保護,反之其他蟹種的棲地有不少都被列入郊野公園。
順帶一提,香港有發現的4種初級淡水蟹都具有一定保育價值,但現在仍然未有任何措施保護這些物種。可惜,淡水蟹可說是被忽略的一群,相關研究及調查較為零星,本地有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更是寥寥無幾。
小弟拙文,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參考:
Dai, A.Y. (1997). A revision of freshwater crabs of the genus Nanhaipotamon Bott, 1968 from China (Crustacea: Decapoda: Brachyura: Potamidae). The 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 45(2), 209-235. Available from
http://lkcnhm.nus.edu.sg/rbz/biblio/45/45rbz209-235.pdf.
Fellowes, J. R., Lau, M. W. N., Dudgeon, D., Reels, G. T., Ades, G. W. J., Carey, G. J., Chan, B. P. L., Kendrick, R. C., Lee, K. S., Leven, M. R., Wilson, K. D. P. & Yu, Y. T. 2002. Wild animals to watch: Terrestrial and freshwater fauna of conservation concern in Hong Kong.
Memoi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25, 123-159.
Kemp, S. (1918). Zoological Results of a tour in the far east.
Crustacea Decapoda and Stomatopoda. Mein. Asiat. Soc. Bengal VI, 221-297.
Ng, P.K.L. & Dudgeon, D. (1992). The Potamidae and Parathelphusidae (Crustacea: Decapoda: Brachyura) of Hong Kong.
Invertebrate Taxonomy 6(3), 741-768. Available from
http://decapoda.nhm.org/pdfs/27130/27130.pdf.
Shen, C. J. (1940). Four new species of Brachyura from Chinese seas.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Fisheries Research Station 1, 25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