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kbws.org.hk/BBS/viewthread.php?tid=24858
【新聞稿】
(2016年3月29日)香港觀鳥會今天發表最新一份《香港生物多樣性及保育 重點指標報告》。這份報告是本港唯一有系統地監察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及進展的報告,也是同一系列中的第三份,並收集及分析過去至少5年的數據。
香港觀鳥會主席劉偉民先生表示:「政府早於2013年已為制定《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和行動計劃》(《行動計劃》)開始相關工作,現時已進入公眾諮詢的階段。我們這份報告尤其重要,因為它勾劃出本港生物多樣性所面對的主要威脅和挑戰,而這些資料是《行動計劃》旨在解決的問題,但卻沒有在是次政府的諮詢文件中提及。」
報告指出鄉郊破壞持續威脅香港的生物多樣性,本港平均每年有超過100宗違例個案,並且約有30宗是由於現行法律的漏洞而未能執法。到目前為止,環保團體所跟進的個案裡沒有一個成功恢復到原有生態功能的例子。
多項發展亦正在侵蝕本港的自然保育地帶。政府擬議將本港1%的「綠化地帶」改劃為住宅用地,當中包括有植被及已確認具生態價值的地方。而過去十年,丁屋發展佔「農業」及「綠化地帶」用地獲批的規劃申請總數分別超過90%及65%。
此外,重點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下降。后海灣地區的水鳥數量在過去八年間減少了一半,以平均每年約7%的速度下降。而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的數量也有類似的趨勢。
劉先生補充說:「香港觀鳥會贊成政府制訂本港的《行動計劃》,並且在2016年的預算當中預留資金執行此計劃。我們也支持在諮詢文件中所提及的現行保育和教育工作。然而,這些措施並不足以解決本港生物多樣性所面對的迫切威脅。因此,我們促請政府將以下建議納入《行動計劃》內以有效保護本港的生物多樣性。」
1) 成立一個高層跨部門委員會,負責指導和統籌各部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行動,以有效執行《行動計劃》。
2) 通過以下措施加強對具有高生態價值地點的保護及管理:
a. 納入郊野公園
b. 實施「管理協議」
c. 成立自然保育基金
d. 非原址換地;及
e. 組織跨部門保育及執法專責小組
3) 修改現時阻礙有效執法的法例漏洞,如城市規劃條例、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以及廢物處置條例等。另外加強進口禽鳥牌照的監管,減少鳥類貿易對本地鳥類種群及公共衛生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香港觀鳥會鼓勵重視香港大自然及關注鄉郊破壞的市民,在公眾諮詢期內(截止日期2016年4月7日)向政府提交書面意見,以支持落實《行動計劃》,並要求加入更多實際及有效的措施,令《行動計劃》有效保護本港的生物多樣性。
本報告的重點指標是以思匯政策研究所發表的《自然保護 - 香港的新政策框架》為基礎,並根據多個環保組織、學者、環境顧問、政府官員及其他持份者的廣泛討論後篩選出來。報告中使用的數據是來自各政府部門、環保團體及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