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你一講,似明非明
露兜樹 P. tectorius 上的核果束非常明顯,2-12個心皮一組,組與組之間分界明顯
你意思是3結構上似P. tectorius,純粹是束內心皮之間的分界比較闊,束與束之間分界又較窄,以致核果束不明顯?
再進一步想請教,你會覺得3是何種?純粹是怪樣/未成熟的P. tectorius?
3的形態我也有幸見識,也曾實地與旁邊的P. tectorius比對過
當時覺得兩者分別很明顯
而核果露出的部分pyramidal,跟FoHK 的 P. urophyllus 或 內地資料中的 P. furcatus 很對版
但留意到舊帖中的P. tectorius也似乎有borderline case
加上你提出的心皮問題,越看越模糊
至於第4種形態,是我看漏了
該帖中的核果頂部相當闊
如果將一個核果從整個果序拆出來,應該會呈倒圓錐形(obconal)
整體而言很符合書中對 簕古子 的描述,相信就是 P. kaida
——————————
你對nomenclature的推斷很合理
其實一早已經覺得露兜草分佈只寫大帽山很可疑
幾年前論壇上亦有人質疑為何露兜草的official distribution如此狹窄(
Link)
現在想來,以前的標本相信一直當作 P. urophyllus 處理
到後來 P. urophyllus 名字被誤植到喬木狀的 P. furcatus 身上,又分開發表了P. austrosinensis
大家才開始將香港新的草本Pandanus歸進P. austrosinensis,以致本地P. austrosinensis標本極少,FoHK的distribution亦隨之炒車
如果根據國際慣例,學名應該按發表的先後次序重新整合
Lamont and Harland在1875年之前已經採集/發表了草本形態的 P. urophyllus
所以 露兜草 學名應該重新改做 P. urophyllus,再將P. austrosinensis視為P. urophyllus的synonym
喬木狀的
分叉露兜,學名則應該用 P. furcatus,與P. urophyllus一刀兩段
——————————
露兜樹 P. tectorius 的戰線,要再研究
[
本帖最後由 Aland 於 2022-2-10 01:55 編輯 ]